公共云安全仍然是组织关注的主要问题
     公共云采用面临的较大威胁是粗心的用户、易受攻击的配置和网络攻击,这些配置和攻击会穿过杀伤链进入云平台以获得访问权限。
 
  尽管采用率更高且收益显著,许多组织仍然担心将其资产托管在公共云上。
 
  最近的一些调查报告强调了人们的担忧。来自Cybersecurity Insiders和ISC2的2019年云安全报告发现,93%的组织对公共云安全有着中度到极度的关注。Bitglass公司最近发布的云安全报告中,90%以上的受访者对公共云安全表示关注。
  这两份报告以及另一份由Cybersecurity Insiders撰写并由Check Point赞助的报告都详细说明了组织如此关注的原因。
 
  这些报告中列出了受访者认为对公共云采用的最大威胁的类似清单。主要问题包括数据丢失和泄漏、未经授权的访问以及云平台的错误配置。其他包括外部数据共享、缺乏可视性、恶意内部人员、恶意软件/勒索软件、数据隐私、合规性和数据主权。
 
  Enterprise Strategy Group公司高级首席分析师Jon Oltsik表示,这些调查结果并不令人惊讶。
 
  他说,“而且有些安全事件一直在发生,这可能会增加出错的可能性。例如,如果企业在容器中托管应用程序,则必须了解容器周围的漏洞和攻击向量。如果使用的是无服务器模型,则可能会发生同样的情况。这一切都会改变企业放置安全控件的位置,以及需要监控的内容。”
 
  Oltsik表示,他将描述最大的公共云安全威胁,这些威胁阻碍采用方式略有不同,将其范围缩小到粗心的用户,易受攻击的配置,以及跨越杀伤链进入云端以获取访问权限的攻击。
 
  他说,无论是由于缺乏知识还是根本不关心,总会有一些粗心的用户。除了教育用户之外,OLTSik始终强调以能够识别恶意、可疑或粗心行为的方式监控用户的重要性。做到这一点的最佳方法包括限制用户可以通过最小权限、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和强身份验证来做什么。他建议使用用户行为分析和行为监控工具,以及实践良好的身份和访问管理(IAM)。
 
  “人们还可以使用SIEM(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)来编写一些关联规则,这样就知道如果有人连续执行第一步、第二步和第三步,那就是错误。”他补充道。
 
  至于解决易受攻击的配置,Oltsik建议实施扫描和分析工具。他说,“例如,确保S3存储桶不会对任何人进行身份验证,这是几年前的默认配置,并且让很多人陷入困境。”
 
  关于公共云安全的最后一个问题,网络攻击可以跨越“杀伤链”进入云平台,并获取对敏感数据的访问,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。正如Oltsik解释的那样,黑客或者使用云计算作为本地访问数据的方式,或者通过网络钓鱼、社交媒体或其他攻击来破坏用户,使用该载体访问云中的数据。他说,“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,但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。”
 
  他解释说,“企业必须了解用户和开发人员在做什么,以及什么是正常行为,才能发现异常现象,并了解它们如何影响下游的应用程序和数据。换句话说,人们需要理解杀伤链:在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会将如何影响在另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。”
 
  他补充说,理解和监控杀伤链的最佳方法之一是使用Mitre Att&ck框架,这是攻击者在对组织进行破坏时使用的战术和技术的知识库。
 
  遗留安全工具的问题
 
  这三份调查报告都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,即为内部部署环境设计的安全工具并非本身可迁移到云计算环境中。正如Check Point公司的调查报告所说,“传统安全工具不是针对云计算的动态、分布式虚拟环境而设计的。66%的受访者表示,传统安全解决方案或者根本不起作用,或者在云计算环境中提供有限的功能。”
 
  Oltsik说,“这是真的,但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,”例如,对内部部署安全工具进行重大投资的组织可能不希望废弃这些工具,并购买新工具。相反,他们可以在云中部署代理,在传统安全控制和云安全控制之间创建混合工具。
 
  但这是权宜之计。ESG公司的研究发现,只要这些工具与传统工具集成,企业就更喜欢为云计算而专门构建的工具。
 
  Oltsik说,“很多企业不想复制政策、收集数据和执法规则,但云平台是一个不同的环境,监控和控制它的方式是不同的,所以只要适合企业的整体安全策略,就需要向云平台开放不同的模型。”
 
  但从长远来看(一般在三年内),企业将推动整合。
 
  Oltsik说,“如今,投资于多云中的内部数据中心和应用程序并不少见。这将是一个异构的世界,这意味着企业需要能够始终适应所有这些环境的安全工具。企业希望能够访问工作负载和数据,而无需根据数据的位置和工作负载的位置编写规则。”
 
  ESG公司发现,企业倾向于从独立的云安全工具开始,并在未来几年内将它们集成到他们的环境中。他说,“这就是为什么看到思科、PaloAlto、Checkpoint等供应商收购云计算工具,并将它们集成到自己架构中的原因。”

Copyright © 2015-2024
ZZYZWK . All Right Reserved
郑州一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微信扫码 了解更多

联系我们

公司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孵化一号楼7楼
资质业务:037167584840
公司邮编:450000

一株营销

售后服务部
资质业务:037167584840
电子邮箱:web@zzyzwl.com

版权所有:郑州一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  地址:郑州市高新区长椿路11号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1号楼

Copyright©2015-2024 www.zzyzwl.com 备案编号:豫ICP备18034860号 营业执照公示 网站地图 免责条款 失效声明